一家之言:海港申花输球尴尬,亚冠改制或成鸡肋。

直播频道:

作为中超联赛的冠军和亚军,上海双雄海港和申花在亚冠的赛场上近期遭遇了客场大败,遗憾地被淘汰出本赛季的比赛。这一结果自然引发了不少球迷的批评,而“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效应再次显现。

从上海媒体的角度和立场来看,海港和申花能够在瑞士轮新赛制预赛阶段晋级16强,已经算是完成了任务。这是因为以现在中超球队的实力和财力来看,想要在亚冠比赛中获得冠军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足球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竞技比赛。它牵涉到的是球队的技术、战术、体能以及整个联赛的实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竞技层面上,当然要争取最好的成绩,但足球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比赛。中超联赛的实力和水平在亚洲范围内究竟如何?这些年来,球迷们对此并不陌生。而那些不断用“亚冠是为国争光”这个道德话题进行绑架的人,实际上是纯属胡闹。

从法理角度来看,除了国家队的赛事,俱乐部层面的洲际竞技并不能算作是“为国争光”。无论是技术分被其他联赛赶超,还是其他联赛的起伏变化,主体都是中超联赛本身。而中超作为一个商业单元,与意甲、德甲、西甲等联赛并无本质区别。

现在的亚冠已经取消了外援限制,有钱的俱乐部可以堆砌全外援首发阵容。然而,这样的产出与中国的企业汇聚全球贤才的产出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种虚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浪费巨大。

对于中超俱乐部来说,无缘亚冠精英联赛八强也是现实。从商业角度来看,亚冠就是一个消耗巨大的竞赛场地,一个比鸡肋更难应付的怪东西。虽然中超联赛不是以“亚冠预选赛”的形式存在,但亚足联要求各会员联赛的领先者参与其商业赛事——亚冠。因此,中超球队是被动性参加这样的赛事的。对于这样的赛事,中超球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近年来沙特足球投入重金发展,其同城球队进入亚冠八强就是明证。然而在经济层面,申花和海港参加亚冠所获得的收入相对较低。据称他们能拿到的总计美元不过150万左右,折合人民币大约1000万左右。相对于中超顶级俱乐部的工资支出高达1亿人民币来说,这个占比微乎其微。这与欧洲豪门国际米兰的情况截然不同:他们即便是在三线作战中也能够有超过2亿欧元的奖金回报和较为均衡的开支收益。

参加多线作战存在风险也是不小的。这就需要考虑球队阵容的厚度、轮换制度的执行以及伤病情况等实际问题。此外,东亚地区的复杂旅行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人才储备层面,中国已经出现了人才短缺的现象。由于年龄、伤病等综合原因,我们的球员很难支撑常态化的一周三赛。现实情况是日韩的替补队员就可以和我们头部的球队的首发对决得不分上下。这让我们不禁要问:对于一个具有联赛冠军竞争力的球队而言,联赛和亚冠到底谁轻谁重?是否应该采用类似田忌赛马的策略呢?这并不需要管理层和真球迷过多思考的问题,难就难在如何开口说清楚罢了。

其实大多数有同理心的球迷都是支持俱乐部战略的。作为商业体,球队只需要为自己的投资者和球迷负责即可,无需在意那些要求“在亚冠为国争光”的不合理要求。近年来虽然恒大在中国足球界占据过重要的位置,但在新的一季里其影响力已大大减弱,人们需要认清这一点:了解当下情况很重要!

认识自己才是最宝贵的智慧。对于中超来说,“赤裸裸”的自知就是每赛季前的“资质认证”——即“欠薪大览”。这是当前中超最客观直白的现状。“联赛保级及杯赛单轮游”是至少一半中超俱乐部的生存策略。在当下有一半俱乐部球队只为谋求生存的情况下,有同理心的球迷应该明白:我们还需要什么其他的东西吗?“内战”中的优秀难道不算是优秀吗?那么我们的中超真的有能力参与“外战”吗?

或许这次亚冠名额的减少是一种解脱的机会也说不定。况且现在的情况看下来这个所谓的“亚冠”也不像昔日的盛宴而只是个“鸡屁股”。因此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足球发展道路是否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呢?

特约作者简介:耳东每先生是一位前沪上足球记者拥有丰富的足球报道经验曾长期关注上海足球和中国国家队并曾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后转行市场营销领域善于从营销角度观察解析足球产业。

原标题:一家之言:海港申

相关新闻

RELATED NEWS